实验室简介
功能发光材料实验室(LumiMat Lab)主要研究基于发光有机小分子/配合物的分子探针、刺激响应性材料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通过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实现新材料的制备、新机制的发现以及发光材料在生命医学、响应性材料等领域的新应用。实验室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通过一系列光学材料研究的科研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科研训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室研究经费充足,学术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融洽,热忱欢迎各位研究人员加入,合作共赢!
导师简介
刘志鹏 博士
山东临沭人,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导师:郭子建 教授/院士)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材料学会会员
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J. Am. Chem. Soc., Sci. Ad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等国际著名杂志,H指数37。授权中国专利6件。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研究项目各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应邀作邀请报告11次。担任中国化学会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编委会委员,美国化学会Chemical & Biomedical Imaging期刊Early Career Advisory Board (ECAB)成员。
王小青 博士
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钱逸泰院士,研究重点是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组装,以及纳米材料复杂结构的设计原理。2018年在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为陈虹宇教授,主要研究嵌段聚合物的组装调控。2019年3月加入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功能光学材料方面,包括:具有长波长发射或吸收的新型有机分子骨架的开发,生命系统中特征分子的荧光和光声成像,以及光热诊断和治疗剂的开发。
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Sci. China. Chem., Chem. Commun.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论文总共被引用2300余次,累计H-Index 2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林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项目、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标志性成果培育项目等项目6项。指导的研究生及本科生获得校长特别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论文等奖励。
高瑚 博士
高瑚博士于202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沈珍教授。博士期间致力于自由基型卟啉衍生物的稳定化和功能化研究,包括分子的结构修饰,氧化还原切换的光学、芳香性和自旋性质调控,以及卟啉自由基用于近红外光热肿瘤治疗。同年9月,加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近红外吸收型金属卟啉配合物的构建和光物理性质调控,及其生物成像和光热治疗应用研究。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著名杂志。
研究方向
课题组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及功能荧光染料相关研究,包括:
(1) 小分子光学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活体成像
(2) 近红外吸收型氟硼配合物的开发及其生物光子学应用
(3) 智能响应发光材料
实验室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比例型铜离子(II)光声探针的构建及其小鼠脑部高时空分辨成像研究(No. 22377057)",2024.1-2027.12,50万。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红外吸收型氟硼配合物的构建及其光声成像应用研究(No. 22371124)",2024.1-2027.12,50万。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聚集态多重荧光发射氟硼吡咯配合物的理性设计及性能调控(No. 21971115)",2020.1-2023.12,65万。
4.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短波红外吸收型氟硼吡咯聚集体的构建及性能调控(BK20231298)", 2023.7-2026.6,10万。
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氟硼配合物的近红外二区高效光热试剂的构建(BK20221333)", 2021.7-2024.6,10万。
6. 南京林业大学标志性成果培育项目,2022.7-2025.6,50万。
7. 南京林业大学标志性成果培育项目,2019.7-2022.6,50万。
招收研究生情况
课题组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4-5名,其中材料学院3名,理学院1-2名。
研究生背景要求: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背景相关